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
2009年我校预计共有应届本科毕业生7346名,应届毕业研究生4848名,毕业生总数为12194名,比2008年增长12.6%。在我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我们既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认识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又要看到积极因素,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推动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为此,根据中央及广东省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提出2009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靠前指挥,逐级落实责任
就业指导中心、各相关部门、各毕业生培养单位要抓紧研判形势,提出应对措施,强化部门协作,迅速动员部署,明确责任要求。要继续落实“一把手”责任制,继续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毕业生培养单位的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二级化管理,建立院系就业评估体系,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各毕业生培养单位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个毕业生。要以“非常时期、非常责任、非常决心”来对待和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我校就业工作的目标是:实现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广泛动员,主动出击,千方百计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拓展就业渠道
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指导中心、各相关部门、各毕业生培养单位要把大力收集岗位信息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全校力量特别是职能部门、毕业生培养单位以及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的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要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地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要着重对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引导他们扩大就业视野,调整就业预期。
要注重就业市场的拓展工作,采取大型校园招聘会和分层次、分专业、分区域的多场中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模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充分的职位信息。积极做好教育厅安排的招聘会的承办工作,稳步开展各类区域性、行业性的招聘会,全力支持与各院系合作开展的各专业招聘会,继续举办 “全球500强精英学子见面会”、“校友专场招聘会”、“实习生专场招聘会”等招聘会,不断开拓思路,形成我校校园招聘会品牌,一如既往地为在校大学生创造就业、创业、实习的优质平台。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广泛联系并吸引用人单位进校招聘,热情周到地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确保招聘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场次和规模多于往年。
要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丰富和完善就业网服务功能,拓展网络招聘服务,力争在校园招聘形式的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
(三)进一步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扎实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积极引导、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5〕18号文件、《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组发〔2005〕5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粤办发〔2006〕28号)等文件精神,积极落实我校《关于做好和鼓励我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大就业〔2006〕4号),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项目,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以及人才短缺的行业就业,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积极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调整好毕业生的择业定位,缩小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鼓励毕业生走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采取灵活形式就业。要加大创业工作力度,实现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加。要积极整合学校教务、科研、就业、学生工作、学生社团等系统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普遍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要继续健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按照《中山大学关于加强就业指导和设置就业指导课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大就业〔2003〕3号)的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各教学单位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本科及研究生各个年级不同层面的活泼多样、内容相宜的就业指导课程,推动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要针对目前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为毕业生排忧解难。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毕业生培养单位要抓好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师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要不断加强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的培训,鼓励和支持其参加各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获取证书;要积极邀请校内外职业、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担任就业讲座嘉宾,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讲座;进一步完善学校就业指导个体咨询,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五)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
要继续做好毕业生毕业教育和离校工作。要对毕业生离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出细致的安排和规定,要在各个校区分别组织离校手续办理“一条龙”服务,让毕业生心情舒畅离校,高高兴兴走向社会。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使毕业生树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勇于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和积极及时就业的思想。在毕业生中要加强诚信教育,要把毕业生的解约问题放在个人诚信、社会影响、学校声誉和学校长远利益等角度来考虑。
要着力解决毕业生中弱势群体的就业困难,大力帮扶残疾学生的就业,通过和用人单位、残联等机构的沟通和推荐,切实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对于贫困毕业生,做好对他们的帮助工作,思想上解惑、情感上关怀,帮助他们顺利走向社会。
做好就业政策宣传和咨询工作,让毕业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和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帮助毕业生用好政策;要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要在切实摸清每一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要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汶川地震灾区生源毕业生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六)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氛围
就业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越是就业形势严峻的时候,越是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各有关单位要积极开展以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为重点的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活动,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稳定毕业生心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地就业。各有关单位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作用,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毕业生的心上,帮助学生既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又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另外,要确保就业安全和就业稳定,特别要注重防范招聘欺诈和传销陷阱,在招聘会安全、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等方面,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及时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二、若干具体规定
(一)主要就业政策
1.积极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国家重点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需求,鼓励来自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