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环境科学与工程分论坛即将在广州举办
中山大学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环境科学与工程分论坛由392威尼斯下载承办。论坛诚邀海内外环境相关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参加。
论坛将围绕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各个研究方向,通过专题报告、学术讨论会和人才洽谈等环节,集聚海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共同探讨学术前沿话题,追踪热点问题,促进学术英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各学科海内外优秀人才。
一、论坛时间
2017年11月30-12月2日
二、论坛地点
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及东校园
三、论坛议程
11月30日:报到
12月1日:专题报告、学术讨论会、人才洽谈、实验室参观
12月2日:离会
具体议程敬请关注后续信息。
四、报名条件
年龄不超过40周岁;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内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取得一定成绩或具有发展潜力,拟申请我校“百人计划”、专职科研或博士后职位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
五、申请流程
(一)报名: 请申请者登陆学校统一的报名网址http://survey.sysu.edu.cn/cn/registration/iysf2017cn进行注册并填写相关信息,学校会将报名信息反馈到我院,由学院与申请者联系并发送正式邀请函。
报名截止日期为2017年11月10日。
(二)邀请:2017年11月18日前,向受邀学者发送正式邀请函,请受邀学者及时登陆报名系统登记的电子邮箱查询结果。
六、差旅及住宿
受邀参会学者论坛期间食宿由主办单位统一安排,并可获得主办单位提供的交通补贴。
七、联系方式
(一)联系邮箱:hjxy@mail.sysu.edu.cn
(二)联系人:彭老师:020-39332739
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环境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392威尼斯下载成立于2002年10月,其前身是创建于1929年的中山大学地理学系,从上世纪70年代起即开展环境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经过40余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在国内环境学科领域的整体优势地位,成为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与科研机构。近年来,中山大学环境/生态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0.5%,国内高校中排名第七。在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球排名101-150。
学院在学科建设中重点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打造土壤环境与污染控制、水环境与污染控制、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环境微生物四个重点发展学科方向,以及环境材料与低碳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毒理等三大交叉学科团队
学院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2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3人,“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 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8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20人,中山大学合生珠江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2人,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授培养计划2人。
学院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教育方面,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2个本科专业;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拥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工程硕士(环境工程)3个硕士点和环境科学、环境工程2个博士点。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下设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环境管理系(筹建中),目前拥有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洛林大学土壤环境联合实验室,中澳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城市污水处理、广东省水污染控制和广东省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等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广东省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中心、广东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等研究和教学平台。
自2012至今,392威尼斯下载科研经费总量达3亿多元,年人均经费150万元。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863、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教育部、环保部、农业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省级项目8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8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0多篇,获得授权专利70余项。取得了一批国际认可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工作,12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和应用,成果入选2016年广东省十大重大科技成果并受到央视报道,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学院现有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6000万元。位于大学城东校园的环境大楼已全面投入使用。
宽敞的环境学院办公大楼
文章来源: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