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 “我心目中的良师”赵姗姗:以学生为本,倾心育人,潜心科研,用心服务

发布人:金凤

       编者按:

       为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展现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神风貌,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院风,学院陆续推出获评“我心目中的良师”的教师专题报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环境工程系赵姗姗副教授。

       赵姗姗,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处理膜材料与膜过程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发表SCI论文17篇,担任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期刊的青年编委。承担本科生专业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环境工程进展》,以及研究生课程《专业英语》、《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等教学工作,获2020年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三等奖,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21年中山大学优秀班主任。

 

       守初心、担使命,担当学生的引路人

       赵姗姗副教授读书时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她深知,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引领学生开拓创新。2018年入职之初,刚开始承担教学工作的她有些吃力。为了弥补教学经验的不足,她课前会做充分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教学资料、做课件、写讲稿、进行试讲,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她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例如,借鉴于资深老师的“科教融合”经验,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和学生分享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翻转教学,尝试鼓励学生主讲,引导学生查阅最新文献,撰写学习稿件,推送到课程公众号,与同学们分享。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科研的好奇心及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文献阅读、英文翻译及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展示

       作为班主任的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关爱学生成长,坚持与学生开展一对一谈话,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增强班级凝聚力。她所带领的2018级环境工程2班学风优良,在各个方面表现优异,连续两年获得学校“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深造率高于80%。

赵姗姗副教授参加2018级环境工程2班班会后合影

      

       重科研、善引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科研上,赵姗姗副教授长期从事水处理膜材料与膜过程研究工作,在分离膜制备、改性及膜污染控制与机理分析领域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科研能力。作为一名追梦人,她在自己热爱的教学和科研事业中努力耕耘,带领学生一起,研发新型膜材料,努力攻克膜法水处理领域的瓶颈问题。从查阅文献、选定课题方向、制定实验方案到分析数据、讨论成因、撰写论文……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她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培养方案,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给予学生关爱,和学生一同成长,培养学生的胆识、担当和创新能力。她不仅是学生科研上的引路人,是学习上的榜样,还是生活上的朋友,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责任、勇担当,为学科建设做贡献

       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赵姗姗副教授还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热心服务师生,为学科建设做贡献。先后到重庆、贵州等地参加招生/招聘宣传工作,协助环境工程系完成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专业)申请材料撰写及整合工作,协助学院准备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申请材料工作。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服务与应用实践,参与科研与工程项目评审,与企业对接,围绕相关环境问题,协助解决企业难题。

赵姗姗副教授(中)参加招生宣传工作

      

        自2020年至2022年,赵姗姗副教授连续三次获评“我心目中的良师”。她表示,自己只是身边众多优秀教师中的一员,她将继续秉承“教育为本、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追梦、逐梦、圆梦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与学生共同成长,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