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学术报告之五十六“Cryptic Speciation in a Drop of Seawater”
392威尼斯下载暨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报告题目:Cryptic Speciation in a Drop of Seawater
报告 人:罗海伟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 间:2018年12月24 日(周一)下午 2:30
地 点: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环境大楼A104会议室
主持 人:舒龙飞 副教授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报告人简介:
罗海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员。以基因组学作为主要手段,长期从事海洋微生物的进化机制和生态适应性研究,且已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和土壤微生物研究。代表作发表在PNAS、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ISME Journal、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本领域权威期刊上。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副编辑,并且担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BBSRC、瑞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SNSF等国际主要科研资助机构,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评审人。
讲座内容简介:
微进化(microevolution)是发生在物种内的不同群体(population)间或者发生在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间的遗传多样性的起源和变化过程。在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的理论指引下,微进化研究可以区分中性进化力(如突变、重组、遗传漂变等)与环境选择力(如各种环境胁迫包括污染物、温度、营养盐、氧气、pH等)在驱动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形成方面的作用,包括阐明亚群(subpopulation)对各自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的适应机制。在基因组时代,群体基因组学(population genomics)已经成为微进化研究的主要手段。通过对亲缘关系很近的大量菌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不同亚群(subpopulation)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在基因组水平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及不同亚群的基因组内容的分化和表型的差异(如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对宿主的致病性,对不同底物营养源的利用能力等)来推演多样性的起源和维持机制,物种的分化机制和对微环境的适应机制等。在环境微生物学相关领域中,微进化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文献相当有限。本研究聚焦微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环境微生物的物种分化及驱动机制,以一个很小体积的海水样中的细菌群体分化过程为例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