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术报告“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前沿论坛”

发布人:黄彩娜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东校园环境大楼 A206

392威尼斯下载暨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报告题目一:市政污泥高效减量与高值资源化研究

报告       人:李晓岩 教授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报告题目二:联用多维组学技术解译氯霉素类污染物生物转化机制研究

报告       人:李炳 副教授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报告题目三:新型电容去离子技术实现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

报告       人:林琳 副教授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时          间:2023年 10月 18日(周三)下午3:00

地          点: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环境大楼 A206

主          持:李若泓 副教授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报告人简介:

        李晓岩,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科研工作,主要包括: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成过程、作用机制及调控原理;膜-水界面调控及膜法净水效率提升技术与应用;市政污泥减量与资源转化工艺开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中央组织部创新人才长期项目计划、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深圳市海外高层次A类人才。已发表SCI期刊论文280余篇,Google引用总数18000余次,H指数67,作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30余次,参与编辑学术专著3册,获美国、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已成功转让2项。曾获AEESP最佳博士论文奖,为Water Research 2007-2011论文最高引用作者,连续12年入选科学指标数据库(ESI)高被引学者(1%)

        李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农村农业部神农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称号、“首创水星奖”(科学创新类)银奖等。现任SCI期刊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副主编、SCI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首届Early Career Advisory Board委员。已在包括ISME Journal、Water Research、Microbiome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在内的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其中9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总引用次数10800余次,H指数49。近5年累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等20余项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课题。

        林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获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香港大学杰出研究生”等荣誉。在PNA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环境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近50篇SCI论文(95%为JCR一区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6项已授权;主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识课程教材《工程环境保护概论》,参编Wiley出版社英文学术专著1章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广东省和深圳市级纵向课题11项;担任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dvances 期刊青年编委与多个SCI期刊审稿人。

 

报告内容简介

        市政污泥高效减量与高值资源化研究:针对污水处理厂市政污泥减量和资源化的需求,以“高效处理-资源回收-污染控制”为总体研发思路,系统研究了市政污泥减量与资源转化关键技术,解决了污泥惰性物质解聚速度慢、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主要技术包括:(1)采用臭氧催化氧化对活性污泥进行原位减量,进一步利用A/O工艺促进溶出有机物矿化和高效脱氮,实现30%以上的污泥减量率;(2)采用热水解实现污泥减量,并针对污泥上清液,研发以真菌发酵为核心的资源转化技术,制备生物纤维、纸张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物料转化效率和经济收益;(3)突破传统污泥厌氧消化资源回收水平低等问题,开发了以酸化发酵为核心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包括定向产挥发酸、回收高品质磷酸铁、电分离浓缩氮肥等,拓展资源回收产品链,显著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联用多维组学技术解译氯霉素类污染物生物转化机制研究: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旨在加强新污染物治理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国际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其在人类医疗、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持续使用,促使其残留物不断释放到环境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干扰,促进了抗生素耐药基因产生和传播。本研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项目,率先应用多维组学技术((宏)基因组、宏转录组、蛋白组)结合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系统阐释了活性污泥菌群生物降解氯霉素的新机制和菌株间交互作用,并鉴定了关键生物转化酶。研究成果为高浓度氯霉素废水(如制药废水、畜禽废水等)的强化生物处理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菌株和酶资源,为指导新污染物的高效生物转化提供了关键信息。

        新型电容去离子技术实现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FCDI)是一种新兴的电驱动膜技术,应用领域包括脱盐、废水处理和资源回收等。本研究探讨了不同通电模式下碳电极颗粒的导电性和表面积对FCDI的脱盐性能和能源效率的影响;创新地使用钠改性沸石与炭黑来制备复合流动电极悬浮液,显著提高了FCDI对高浓度废水中NH4+去除回收性能。此外,首次将具有尖晶石结构的H3LiTi5O12纳米颗粒(HTO)作为CDI电极材料,实现盐湖卤水中锂离子(Li+)的选择性吸附和回收,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吸附动力学揭示其强化机制。通过将阴极电吸附和阳极电氧化(CDI-EO)耦合在同一系统中,可同步实现重金属回收和有机物降解,并在处理工业园区实际印染废水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的污染物去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