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术报告“污染控制学术研讨会”

发布人:黄彩娜
活动时间
-

392威尼斯下载暨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报告题目一:环境催化研究及应用前沿

报告      人:贺泓院士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报告题目二:深度水处理的场景认知与方法探索

报告      人:潘丙才教授

                    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三:挥发性有机物测量:总量、活性到效应

报告       人:邵敏教授

                     暨南大学

时          间:2023年 12月 3日(周 日)下午3:30

地          点: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环境大楼 B103

主          持:黄海保 教授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报告人简介:

      贺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大气污染防治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催化和非均相大气化学过程,系统研究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理、催化剂与催化反应体系设计和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新原理、新方法及其应用,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发表《环境催化—原理及应用》专著一部,学术论文590余篇, Elsevier发布2015—2021年以及2022年科睿唯安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多项专利技术转让企业实施应用。现任Environ. Sci. Technol.、J. Environ. Sci.副主编以及Appl. Catal., B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

报告内容一简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日益重要,而环境催化正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技术。报告以环境催化的人为过程与自然过程为切入点,介绍环境催化在消除移动源和固定源气态污染物的发展历程、经典案例、热点研究及工业应用。着重介绍了适用于不断加严的气态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柴油车氮氧化物催化净化技术及催化剂设计原则,阐述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与催化结合技术的优势,探讨室温环境下甲醛催化氧化原理。同时,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到自然界的环境催化及其环境效应,分享了团队在大气非均相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环境催化研究面临的挑战、对策和应用前景。

 

报告人简介:

     潘丙才,南京大学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环境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有毒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研究方向为深度水处理与水回用、水处理纳米技术及原理、高级氧化/还原技术、水质分析与评价等。在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PNAS、Adv. Funct. Mater.、Angew. Chem.、Nat. Comm.、Nano Lett.等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论文总引用超过24000次、H指数82,2014年至今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逾160件,其中80多件专利已实现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

报告内容二简介

     报告通过对纳米技术的研究,将深入探讨水质治理的前沿进展。从解决真实环境中的水资源问题出发,致力于探索适配方案,支撑做出技术创新,并最终再应用到真实环境案例中。通过介绍在深度处理工业废水中Cr、Ni等重金属络合物和污废水中富集磷化物的研究进展,包括纳米技术在水处理中的最新应用,如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应用过程,重点探讨这些技术在提高水质、去除污染物方面的潜在优势。利用三价铁的的置换作用去除络合物的新方法,以及基于镧去除磷化物再生困难的实际问题,研究出纳米限域调控氧化镧再生与循环利用的工艺方向,助力企业实现吨级量产,促进技术创新。

 

报告人简介:

      邵敏,暨南大学校长助理,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教授,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负责人,2016年至今Elsevier环境领域高引用学者。目前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挥发性有机物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臭氧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研究,专长为挥发性有机物与臭氧污染防控。近5年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近20项,在大气有机物研究方面发表论文150余篇,2008年获国家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

报告内容三简介

      挥发性有机物是PM2.5和臭氧生成的共同前体物,也是空气质量根本改善过程中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的一个难点。报告将简要回顾国内外大气环境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大气VOCs的研究需求,重点介绍针对VOCs活性的测量和分析方法、基于真实大气的VOCs大气化学机制研究进展,评估VOCs研究在二次有机气溶胶和臭氧精准模拟中的作用,指明气候变化与碳达峰将成为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等升级的双引擎,以期助力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